随着纪录片在国内的不断发展,愈发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朝着轻量化、重趣味的特点而演变。尤其是微纪录片的兴起与流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展现出的影片色彩、镜头的多样性以及声音的独特性不断挑战着观众的视听觉“味蕾”,同时还通过情感叙事触及观众内心,以精巧构思的细节实现文化与社会价值的传播。
它应当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是英国纪录片导演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据此,“画面+解说”成为了纪录片在视听方面的两大主要板块。近些年,美食类微纪录片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制作上愈显巧思,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诸如《早餐中国》《沸腾吧火锅》《人生一串》等美食类纪录片,以一种全新样貌切合着新时代人们的观影习惯。在画面方面,此类微纪录片拥有大量抓人眼球的特写镜头,《沸腾吧火锅》里的“撕”“涮”“烫”;《早餐中国》里的“咬”“嚼”“嗦”;《人生一串》里的“撸”“闻”“品”,都有较强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美食类微纪录片经过专业调色师的色彩把控,通过暖色调营造出新鲜、美味、诱人之感。声音方面不仅保留了市井长巷中的同期声展现烟火气息,还搭配人物采访进行延伸,再配以轻松、幽默、玩梗式的解说词进行内容衔接与提炼,以及具有综艺感的音效,更具时代网感。《人生一串》中的解说,总是有意无意地“冒犯”着片中的主角,在一种插科打诨的轻松氛围中完成叙事表达。此外,“花字”也为此类微纪录片增添了趣味,起到调节气氛、引导流程、解释说明等作用,使得整体制作更加年轻化。比如《早餐中国》每集都会展现店家的地址,在方便观众打卡的同时,实现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
如今,众多美食类题材纪录片已超脱于单纯对美食的记录,相比视听制作,更注重影片的情感叙事,让生活在快节奏、强压力之下的人们能够脱下社会铠甲、放下紧张情绪,为自己的情感蓄能。作为一种集娱乐、文化和推广于一体的文艺形式,美食类微纪录片为人们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了新选择。在短短的纪录片里,我们或是深夜躲在被子里望梅止渴,或是在外漂泊游子的思乡浮现,亦或是清晨公交地铁上的短暂愉悦,总能牵动起心底的某些情感。此类纪录片一般包含两条线索,一方面展现美食文化,另一方面聚焦饮食背后的人物情感。《早餐中国》从前三季片尾的结束语“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到第四季的“只需早起你就能回到故乡”,将乡愁这一情感逐步进行了渲染;《沸腾吧火锅》里香气诱人的“成都串串香”的背后,是叔侄二人对时代规则和初心坚守之间的犹豫,以及对未来重拾信心的真实写照。通过一个个故事表现人们的情感,在某一时刻激活观众的情感迸发点,让观众眼睛大饱眼福之后,又被其中的情感所牵动。
现代人已逐渐习惯从美食中寻找精神寄托,美食题材的节目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而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裂变式的传播,纪录片在解说词的创新、叙事的变化上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一股“美食”新风。如今,《风味人间》《人生一串》《小城夜食记》《青春夜佰味》等美食类微纪录片使得纪录片不再是高大上的影像载体,平民化的视角让观众在城市的快节奏与生存环境的急速更迭下寻得短暂歇息。
当下,无论是电影短视频化,还是纪录片微纪录化,亦或是微短剧的兴起,都体现着内容创作者和制作方不断迎合现代人的碎片化观影习惯。与此同时,大量美食类纪录片的涌现导致内容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使人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如何在众多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中突出重围,值得创作者深思。不可否认的是,微纪录片拥有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和叙事手段,并通过便捷、轻松的方式予以呈现,这更有利于作品的推广传播。在纪录片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时代给予了它形式与内容上的“新”,而唯有真实影像和真情实感,才是使这一影像载体历久弥新和打动人心的良方。(周子琦)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美食。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